地球村在地化

做個符合時代潮流的地球村人: 關心國際事,關注家鄉事,關切周遭事!







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

對華裔參政的期待

這幾年華裔投入政治的「熱情」有看漲的趨勢,兩個華裔參政度最高的區域,一個是紐約,另一個就是在舊金山灣區。

過去華人移民來美國,首重就是經濟溫飽。拿到學位,找到工作,安頓家小,適應異國的生活就不錯了,很少能再有餘力投入選舉。二、三十年工作與經濟積累,華裔在美國的經濟社會逐漸佔重要地位,也讓優秀的華裔開始參與政治,成為進入主流社會的重要管道。這尤其表現在舊金山灣區,過去二十年的矽谷熱,為華裔參政的重要後盾。

許多城市陸續出現「首位」華裔政治人物:例如首位加州參議員余胤良;方文忠是首位矽谷產出的州眾議員;朱感生是華裔大本營San Jose的首位議員;東灣的Moraga出現首位華裔市長周敬波。San Mateo的林健全和Redwood City的朱健文,更是在白人佔六成以上的環境中,取得議員席位。

矽谷灣區華人從政比例跟當地華人數也呈現正相關。Santa Clara County中的白人約佔52%,華裔約佔30%,華裔人數的高比例也出現在Cupertino的議會,五席議員中加入新當選的張昭富,共有三位華裔議員,比例高達3/5。其他參與學區委員的華裔尚未計。

第二、三代的華裔比起第一代更加瞭解美國政治遊戲的玩法,在語言上更容易溝通,於是也開始有華裔從政「年輕化」的現象。例如葉亞威是台灣移民第二代,不到30歲的年紀,已能在白人佔68%的Palo Alto當選議員;剛當選Campbell市長的羅達倫,年僅26歲,他也是全美國最年輕的華裔市長,為華裔從政更提振士氣!

雖說美國是大熔爐,美國也應是各族裔「共同」的國家。但是不可避免的,各個族群還是有個別的族群利益,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,如何減少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機會,華裔用「投票」參與政治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式。

人口數多和在地成就,是華裔能影響政治的一個重要的憑藉,特別是在華裔人口佔大多數的郡和市,我們更有力量要求政治人物能提升或是保障華人的需求。例如舊金山有1/3是華裔,在一項選民與環保議題的調查中,華裔選民有96%自認自己是環保人士,這當然會是紐森市長和市議員們施政和提案的重要考量,舊金山的節能減碳政策於是跑在白宮之前。

華裔要融入美國社會,「參與」是一個發揮影響力的方式。但是實際的困難是,有的華裔對政治人物不熟悉,有的是對議題無從參與起。要讓政治人物重視到華裔的多數存在,「投票」是一個最快的方式,讓政治人物不能忽略龐大的華裔選民。在社區工作上與華人切身利益攸關的項目就不容易被忽略,華裔也更能確保自身利益。

今年年中在各縣市即將有議員的選舉,我們歡迎從現在開始,大家開始留意社區議員候選人的政見和訊息,並且到時確實去投票,用自己的一票選出最關注華裔的候選人。



(張惠玲,老中論時事專欄,老中新聞 News for Chinese,20100101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